通過上兩期的“入園準備的常見五大困惑”專題解析,相信家長們都對入園準備有了一定的了解,除卻物質方面的準備,孩子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準備才是重中之重,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前,用至少半年至三個月的時間來幫助孩子做好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入園準備”,能讓孩子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讓集體生活變得有意義。
能力發展的觀點是大家都已有的共鳴,孩子在小學入學前的發展,“能力培養”意義大于“知識培訓”。其實這種觀點的客觀性在孩子入園階段更是展現得淋漓盡致。不少家長在孩子入園后關心的問題無非以下幾種:
1. 孩子在幼兒園上課時的表現怎么樣?能否跟得上?
2. 孩子在幼兒園和同伴相處如何?遇到沖突怎么辦?
3. 孩子是否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生活習慣差異怎么解決?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以上問題的核心都可以歸結為孩子入園時的這幾種發展情況,即:感知與運動,語言發展,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認知發展以及習慣與規則。
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歷經10年專注研發、許多學員體驗、4次重大升級,許多次教學效果優化迭代,正式推出I4CE能力早教教學系統(Integration、Immersion、Interaction、Inspiration,Capability-Based Early Education),結合課程體系設計推出了同時滿足兒童及家長“雙核效應”的教學效果,達到期望的早教體驗。沉浸式互動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家庭主動參與的興趣,豐富幼兒和家長的課堂感受,從而增強課程效果。
2015年10月,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結合多年研發及教學經驗,給廣大即將入園的孩子和家長們,提供了參照模板,即感知與運動,語言發展,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認知發展以及習慣與規則。它們涵蓋身、心準備兩大方面,無論是從短期效益還是長期潛能來看,都是積極且可行的。
感知與運動能力 Perception & Movement
能力解析:
感知與運動能力是入園適應中與身體運動相關性比較高的一種能力,包括入園后的自理能力,如自己吃飯、自己如廁等;肢體大動作能力,如自己保持身體的協調性與平衡,與年齡相應的跑、跳等大運動能力;精細動作能力,如手部的控制能力,是否能完成和年齡段相應的手部精細動作等;專注能力,如視覺與聽覺的注意能力,能否專心聽老師說話、說話過程中是否能看著對方等。簡而言之,感知與運動能力的發展,關乎到孩子入園之后能否快速適應日常集體生活,運動發育與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與延續。
如何提升?
首先,感知與運動能力的家庭培養程度相對來說很高,如自理能力方面的培養。但是由于家庭中對于孩子的成長關注程度與幼兒園中不同,不少家長在這方面的訓練程度不高。對于3歲左右的孩子,在進餐,如廁方面的訓練應該集中在其良好的進餐、如廁習慣與專注力的培養,杜絕“三心兩意”的行為,進而再對孩子自己拿勺拿碗,穿脫褲子的手部精細動作進行訓練。在日常的玩具游戲中,就可以借助對孩子的專注力以及手部控制要求相對復雜的玩具來訓練。對于身體協調性與平衡控制方面的訓練,可以通過相對復雜的跑跳運動,以及大型玩具來實現。家長要注意為孩子營造出一個既能夠提高能力,又不乏趣味性的學習環境。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感知與運動能力的發展是環環相扣的,這里提到的各種能力并非在入園前一夕便能養成,而是在孩子腦部生長的黃金期就開始介入、引導,避免感統失調對其他能力培養造成的影響。在贏在起點能力早教針對孩子的BABY STAR/PLAY,Pre-Baby MBA課程中,通過專注研發的I4CE教學系統包含的多種親子互動教學游戲、教玩具、以及多種實物教具,對于孩子早期的精細動作,大運動,以及專注力進行系統化的培養訓練,做到寓教于樂,將能力培養融貫在游戲當中。
語言發展能力 Language Development
能力解析: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而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此外,幼兒語言發展貫穿于身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其他領域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過語言獲取信息,逐步使學習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語言發展好的孩子,在集體生活中擁有主動表達的意愿和自信,能快速融入集體生活。
如何提升?
對于即將入園的孩子來說,傾聽與表達都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方面。在贏在起點的音樂創意課程中,通過音樂聆聽和樂器演奏等環節設置,發展孩子的傾聽習慣;通過自我介紹,U型桌MBA討論教學法,故事記憶和復述,給予孩子極其豐富的聽說表達訓練,教會孩子說出自己的要求,聽清老師的指令,從而更快地適應幼兒園里的生活。
情緒情感能力 Emotional & Characters
能力解析:
相比孩子對于幼兒園環境,學習內容方面的適應,孩子進入幼兒園后能否正確地表達自己的合理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是否能學會等待,等一系列的"軟實力"是孩子能否真正融入集體生活的關鍵。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心理上順利的過渡,會反作用影響到幼兒園中的學習效果。從這個角度講,學齡前期形成的情感品質(比如在情緒、情感、意志、耐挫等方面的品質),對孩子以后的表現,無論是學業成績或人際關系,均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如何提升?
對于學齡前的孩子而言,在一個群體里,怎樣感知并管理自己的情緒、怎樣和其他小朋友友好相處、怎樣解決和其他小朋友的小沖突、怎樣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怎樣和別人協商、怎樣分別從自己和別人的角度去看一個問題,這些其實就是情商培養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自信心和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也是情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
贏在起點的課程,通過幼兒園場景中的有趣故事幫助孩子理解并認識自身情緒,學習面對事件時的處理方法,繼而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緒,合理表達自我,培養抗挫精神。同時,在提問互動、角色扮演的課堂環節中進一步幫助孩子認識他人的情緒,培養自信心和表現力,懂得合作與競爭、分享與互助,與人交往時更懂得互重。贏在起點的教學環境,模擬了幼兒園場景,強化獨立性;老師更了解學齡前兒童的心理、教學方式更專業,懂得尊重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與情緒,對孩子的點滴進步給予鼓勵和關注,從環境到課堂、教師到同伴、學習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孩子的情緒調適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 Social Skills
能力解析:
對入園的孩子來講,人際交往是一種基本的需要。從幼年起,孩子就會有強烈的尋找伙伴、進行交往活動的傾向,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個性、情緒情感、智力等方面的發展。通過交往,孩子能將自己與同伴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促進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同時,交往為孩子提供了與同伴協作、共同完成任務的條件與機會,幫助他們學會理解他人,學會辨別是非;在交往中,孩子們的對話、游戲、競爭都是平等的,他們有充分表達情感的機會,能夠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同情心和責任感也能得到發展。另外,不僅是孩子之間的交往,在和大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模仿,孩子還能逐步學習、掌握社會道德規范和人際交往規范,促進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從而促進智力的發展。
如何提升?
1.要培養孩子積極主動的交往態度。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溫暖家庭,經常與孩子一起做游戲,培養一種喜歡與人交往的態度。
2.注重為孩子創設交往的機會。多請小朋友到家里做客,帶孩子訪親會友,擴大孩子的社交面,體驗交往的樂趣。
3.注重提高孩子的語言能力。語言是交往的工具,6歲以前是語言發展的重要時期,當孩子會說話后,除了多聽故事外,還要讓孩子多講故事,有意識地訓練其語言表達能力。
4.引導孩子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規則。從懂禮貌、會合作、能分享、守規則等方面入手,教會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觀點不一致時要商量,要遵守規則,輸了不能耍賴等,同時創造機會讓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
到早教中心學習的意義,其中重要的一點其實是擴大孩子的社交面,特別是和同齡人的交往。在贏在起點的早教課堂里,不同于“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環境,孩子能在每周1~2節課程中,通過互動性的課程設置體驗同齡人交往的樂趣,從而掌握交往技巧和規則、提高語言能力等。
認知發展能力 Cognitive Development
能力解析:
認知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學習能力依賴于認知過程中所有的環節,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等。如果孩子沒有辦法專注、不知道怎么觀察、記不住事情、想象力缺乏、反應速度慢,那么他也不可能有好的學習能力?梢哉f,認知能力的發展對于孩子后續的學習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尤其是進入幼兒園以后,學習活動變成孩子一日生活的主要內容,認知能力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認知能力中的專注力發展為例,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師講課的時候他就很難完全融入到課堂中,會錯過重要的信息,跟不上進度,影響他學習的自信心,同時也不利于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如何提升?
1.要在日常生活的親子互動中進行認知能力發展的引導,給到孩子練習的機會。如果孩子專注地做一些事情時,不要總是去打擾他,這樣才有利于有意注意時間的延長;引導寶寶學習怎樣去觀察一個事物,掌握觀察的技巧;一天結束時,可以一起來回憶一下發生過的事情,學習記憶的方法。
2.在常識認知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寶寶運用和強化各項認知能力。顏色的辨別、各種各樣的動物和植物、水果和蔬菜的分類等等,這些常識經驗的拓展過程中,認知的各項能力會參與其中。
在贏在起點的Pre-BabyMBA課程中,我們會通過主題課程的形式,以有趣的形式綜合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在音樂創意課程中,通過對樂曲中節奏的變化、音調的高低、樂器的音色等聲音的聽覺辨別過程,發展孩子的專注力。孩子通過課程中的點滴積累和鍛煉,能夠在輕松的分氛圍中發展認知能力。
習慣與規則 Habits & Rules
能力解析:
在家中的生活習慣和規則有較大的個人性,進入幼兒園就意味著開始集體生活,孩子需要學會社會交往規則,適應幼兒園中的生活規律,包括集體作息時間,活動交替規律,以及養成正確的聽課習慣、正確的坐姿等等。這是孩子踏入社會生活的第一步,對于今后進入更復雜的生活、學習環境的能否快速調適自我習慣,適應新的集體有很大的影響。
如何提升?
習慣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這里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老師建議,在孩子進入幼兒園至少6個月前建議就開始逐漸根據幼兒園的作息時間調整在家中的作息時間,比如起床和午睡時間、午餐時間、如廁習慣等。當然生活上的習慣通過家長和孩子在家中的共同努力就可以達成,但是學習習慣的養成就得頗下一番功夫。畢竟3歲前的孩子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如果不是置身于有同齡人行為影響的環境下,獨立的學習習慣訓練會相對困難。
在贏在起點的課堂中,孩子們由之前的地墊開放式教學環境逐漸轉移到在貼合幼兒園環境的U型桌面上學習,逐步培養孩子的學習坐姿,以及手部精細動作,為孩子的畫畫學習做準備。音樂創意課程中穿插多種音樂與樂器體驗、手工創意制作,讓孩子在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中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的入園時間一般都在3歲~3歲半前后,每個孩子都不同,入園適應的狀態也不盡相同。面對不同的孩子,也要有不同的應對方法。但這里我們提出的感知與運動,語言發展,情緒情感,人際交往,認知發展以及習慣與規則,其實不僅僅針對孩子入園時期,它們是貫穿于孩子成長的終生能力。萬變不離其宗,我們相信,相對于應試的“知識儲備”,孩子從小的“能力培養”才是能讓其受益終生的。希望各位家長抓緊孩子成長的黃金時期,因為只有你們對入園適應的認識、態度和行為,才能決定孩子入園后發展的后勁,以及今后的學習與成長軌跡。
特別供稿:贏在起點能力早教研究院